充磁机厂家
免费服务热线

Free service

hotline

010-00000000
充磁机厂家
热门搜索:
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九江市现有残疾人约2978万

发布时间:2020-03-03 15:51:30 阅读: 来源:充磁机厂家

我市残疾人约29.78万,后天致残人数超过先天性残疾

心理残疾是公敌,需要公众围剿

在今年的中国助残日里,我市举办了各种扶残助残活动,倡导社会关注和帮扶残疾人。调查数据显示,我市共有约29.78万残疾人,其中后天致残人员数量已经超过先天性残疾人员数量,后天致残人员在很多方面有别于先天性残疾人员,因此对这部分人群的帮扶重点也有所不同。

记者 杨丽

1 事故、疾病、衰老是主因

根据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虽然残疾人口数量总体在上升,但结构发生了变化,随着生活水平和医疗水平的提高,先天性残疾人口的比率在下降,尤其是遗传性疾病、发育畸形、营养不良等先天因素导致的智力残疾的现患率由1987年的1.6下降为2006年调查时的0.82,但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寿命的延长,人口的伤残期延长,残疾发生的风险也在逐步增大。

聋哑、脑瘫、自闭症、智力残疾先天性的比较多,而后肢体残疾和精神残疾大部分是后天导致的。九江市残联组宣科郭科长告诉记者,造成后天残疾的原因主要有意外事故、不可逆性疾病和人体自然衰老,交通、工业等的飞速发展也导致了意外事故增多,肢体残疾多由意外事故造成;现在社会的生活压力比较大,精神疾病患病风险增加;高龄残疾人主要为视力、听力残疾,而这主要是人体的自然衰老造成的。

郭科长还分析,先天性残疾和后天残疾人员很多方面是不同的,先天性残疾人员尤其是聋哑人,通过专业康复教育机构的治疗和教育,身体状况可以得到改善,而后天致残人员(听障、视障)则难以恢复到原有情况,甚至病情会越来越重。

2 职业教育、心理健康成难题

大学生小柳(化名)原本今年毕业,却因青光眼致盲,家人苦于找不到适合她的教育机构让她重回人生道路,小柳也因突然致残而患上抑郁症(本报5月2日曾作报道)。从小柳的身上可以看出,教育和心理健康问题是后天致残人员身上的两大主要压力。

据了解,目前我省只有一所专业的盲人学校,我市特殊教育学校主要接受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不少后天致残的成年人无法接受到相应的教育。

先天性残疾人员从小可以接受相应的系统教育,而成年人要转变教育方式则比较困难。先天性残疾人员通过接受教育可以达到生存能力、职业技能的提升,而后天致残人员则是能力和技能的下降。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看,后天致残人员相对先天致残人员在教育上也有一定的优势,例如未致残前的知识储备使后天致残人员的学习起点和学习技巧一般要高于先天性残疾人员。郭科长表示,后天致残人员的教育需求是更加个性化的,应该根据身体状况和剩余能力的特点来进行教育,难点主要为相匹配的教育机构并不多,转变教育方式难度较大。

由于突遭变故,后天致残人员往往难以接受生理缺陷带来的打击,他们往往不愿意接受身体的现状,由此讨厌、排斥自己,对于人生的方向也开始模糊,容易产生心理问题甚至精神问题。

他们容易把自身的缺陷不断放大,甚至遮盖了自己的优势,全盘否定了自己,导致极度自卑心理。同时由于受到主流社会排斥和歧视,总觉得自己低人一等,他们亦普遍存在自我封闭现象,不敢接受友谊而更加离群,对外界特别是新环境产生畏惧感和不安全感。由于因生理缺陷带来的无力感和无能感长期未得到调节,负面情绪得不到合理宣泄,便转移到其他的人或物上,遇到不如意的事就表现出攻击性行为,常表现出情绪控制能力弱、易冲动、易激怒等特征,往往因一点小事都可能刺激他产生偏激情绪和极端行为。心理咨询师万素如认为,后天致残人员更加容易产生自卑、自闭、易怒、焦虑、厌学和过度依赖等心理问题,如果长期得不到扭转,可能导致更加严重的后果。2010年4月,一位双腿高位截肢的轮椅生因失恋在校园内割脉自杀,由宿舍信息员及时发现并上报给班主任,及时送医院救治。后来转到学校咨询中心,经过多次心理咨询和疏导工作,该生排除了心理困扰,减轻了心理压力,恢复了正常的学习、生活,并顺利地走上了工作岗位。

3 期待建立针对性的帮扶机制

后天致残人员面临生活、学业、就业等多重压力,需要来自多方面的关心与支持,家庭、学校与社会形成一体的积极有效的社会支持系统,形成一股合力,提供一个理解、尊重、接纳的真正和谐的环境,让后天致残人员走出自我、走上社会、融入社会,成为身残志坚、自立自强的真正意义上的健康的社会人。

目前,我们已经有了定期职业培训,也对接了工厂和基地,在创业方面也有帮扶政策。郭科长坦言,目前的帮扶措施以惠及最多残疾人为特色,对于后天致残人员这个大群体,如果有专业性的机构或组织进行系统性的分析、分类,根据个人特色指导其今后的发展方向,并帮助其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教育、培训课程,这将更加有助于帮助后天致残人员提升职业技能、生存能力。

后天致残人员心理问题是一个复杂综合的结构性问题,要使他们身残心理不残,需要社会、学校、家庭、个人的共同参与和关心。万素如建议,社会应创设宽松的环境,尊重他们的个体特点和发展需求,成立专业的心理辅导、治疗机构,帮扶后天致残人员正确认识自己,重拾生活信心,学校建立学生健康教育体系,家庭掌握心理引导技巧,个人也要积极转变情绪。

快速上手在线商城小程序系统助你高效管理

男性预防白癜风要从哪些方面做起

有没有免费微商城轻松一键拥有